强力措施
在这种背景下, 我们需要在国际事务中由过去的韬光养晦转换为积极有为的态势,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2这一论断如果是对西方现代价值的描述,自然不成问题,倘若是作为儒家固有理想的表达,则并非自明的原则。另一方面,自由的口号之所以在时下备受青睐,是因为更广泛的社会政治权利的争取与落实,仍是人们期盼的前景。
8因此,在儒学中诠释出一种玄学化的自由,可以表明今天儒学已经作好接纳经验自由的思想准备,而无法证成儒学真的是一个具有政治实践意义的自由传统。落实到儒学与自由的关系上来,存在两种常见的观点。8、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第158页。1梁启超则呼吁:‘不自由,毋宁死!斯语也,实十八九两世纪中,欧美诸国民所以立国之本原也。正如你不能无远弗届对所有的人承担等同的道德责任一样,也不能期待普天之下的人对你怀有一视同仁的关爱。
这个责任主次的区别,就是爱有差等的另一种理解。上述两种观点与伯林(IsaiahBerlin)关于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区分很类似。在谈到知的本来意义时,杜威便认为:知(knowing)就其本义而言也就是做(doing)。
(24)C.S.Peirce,Selected Writings:Values in A Universe of Chance,p.121. (25)詹姆士:《实用主义》,第202页。(《孟子·滕文公上》)这里涉及儒学视域中的基本人伦,其中父子夫妇长幼涵盖家庭伦理关系,君臣关乎那个时代的政治关系,朋友则与社会论域更广意义上的交往关系相涉,与之相应,人的践行主要指向事亲等道德实践、事君等政治实践、日常的社会交往,而亲义信等则是引导以上日用常行的普遍规定。如何看待这种论争?当时儒学的代表人物孟子首先便注重于价值层面的判断: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⑩(11)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67页。
由注重人的存在,儒学与实用主义对人的生存情境也给予了多方面的关注。然而,从时空之外的哲学层面看,儒学与实用主义又存在某种相近的理论趋向。
在相近的意义上,朱熹要求在研究过程中以物观物,不可先立己见(23),亦即从对象本身出发,撇开先入之见。在比较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对实在的不同看法时,詹姆士写道:理性主义(指传统的思辨哲学——引者)的实在一直就是现成的、完全的。实用主义基于生物进化论,更多地注重生物有机体层面人与环境的互动,由此担保人在物质生命层面的生存和发展。关 键 词:人的存在 情境与本体 知与行 认知与评价 human existence situation and substance knowing and doing 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儒学形成于中国先秦,实用主义萌发于19世纪后期的美国,二者在时空上相去甚远。
⑦朱熹:《答黄道夫一》,《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755页。在这方面,儒学与实用主义同样表现出某种相通性较之儒学致力于协调一般原则(经理一)与特定情境中的变通(权),实用主义更多地表现出消解一般理论和一般原则的趋向。要而言之,儒学与实用主义既展示了相近的哲学旨趣,又表现出不同的思想进路。
如后文将进一步论及的,以上哲学取向同时制约着实用主义对理论、概念的理解:概念和理论作为把握世界的形式,本来具有说明世界的意义,然而,在实用主义那里,概念和理论每每被工具化,并主要被视为规范现实的手段,其说明世界的功能,则或多或少被消解。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庸》强调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意味着承诺普遍之道,道中庸则表明这一过程即完成于人自身在生活世界中的日用常行。
孟子肯定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关于这一点,王夫之作了言简意赅的阐述:行而后知有道。
不过,与实用主义倾向于悬置关于存在的一般理论不同,儒学在反对离开人而谈道的同时,并不拒绝在道的层面对世界的把握。同时,这里需要区分世界的现实性(actuality)与世界的实在性(reality)。面对多样、独特的生活情境,个体常常面临各种道德的两难处境,需要进行独特的选择。儒学将行提到了重要地位。同样,实用主义也将注重之点首先指向人自身的存在。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在实用主义看来,人的认识,主要表现为探索过程,其目的是解决相关情境中的问题,而这种解题的过程也无关乎一般的理论或一般的原则,而主要表现为具体个人和特定情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经验本身也形成于这一过程:人生活于各种情境中,主要意味着个人和各种事物以及个人和其他人之间进行着的交互作用。儒学的这些看法,多少触及了知与行的上述关系。
这些看法多少表现出如下意向,即以人的活动及其结果消解世界的实在性。儒学所说的行,与儒学所理解的人伦关系无法分离。
由注重人的存在,儒学与实用主义对人的生存情境也给予了多方面的关注。儒学在衍化过程中逐渐形成所谓汉学与宋学的不同传统,从清初到乾嘉时期,以训诂、考证为主要内容的汉学成为一代显学。
如前所述,从现实的存在形态看,人的存在及其行动并非无根无由、完全由外在的情境所决定,而是同时有其内在的根据,并受到已有观念系统的引导,儒学意义上的本体或精神世界便可以视为人的存在及其行动的这种内在根据,而本体或精神世界的消解,则似乎使人的存在与行动的内在根据难以落实。不同的哲学理论、政治主张是观念领域的认识对象,从价值的层面把握这些观点,同时也意味着赋予认识过程中的评价以优先性。生存的精神之维与经验之维都关乎个体存在的具体情境以及情境中展开的行动,但儒学由精神的关切而同时承诺本体及广义之知,实用主义则由本于经验而注目于情境中的特定问题本身,并在将概念工具化的同时融知于行。存在情境具有独特性,关注存在的情境性,同时意味着肯定情境的独特性。
③此处所谓效果,主要与人的活动或行为相联系,它形成于主体的作用,本质上带有主体活动的印记。(17)认同实用主义的当代哲学家布兰顿(R.Brandom)也将实践和行动提到重要地位,在他看来,理性的事业也就是追问理由并提供理由的实践,它是讨论行动的核心。
被视为新实用主义的罗蒂便认为,达尔文学说是实用主义的基石,而文化的演变则是生物进化的进一步发展。前者使本体避免了抽象化,后者为工夫的价值方向以及工夫本身的前后延续提供了担保。
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便要求从人进一步走向天,并由此沟通人自身之在与天道意义上的存在。在关注人之在的同时,儒学与实用主义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与离开人之在追问形上的天道不同,儒学首先将目光投向人自身的存在。孔子已提出了四毋的要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其中的核心是反对主观独断,它从认识方式的层面,规定了如其所是地把握对象的前提。如果说,悬置人存在与行动的内在根据使实用主义多少避免了儒学对本体理解的某种抽象性,那么,由突出存在和行动的情境性而消解本体,则使如何克服人的存在及其行动的随意化、碎片化成为实用主义所面临的理论难题。这里涉及对人及其行为和品格的把握,而其首先关注的,同样也是行为和品格的价值性质:以自我实现为指向的为己与仅仅形之于外、炫人以善意义上的为人,展现的是行为的诚伪之别,后者包含不同的价值意义,而对这种意义的把握,则构成了知人(认识人)的前提。
(26)杜威:《经验与自然》,第86页。相对于儒学之注重存在的理性向度和精神向度、并由此突出情境的道德内涵,实用主义的关注之点更多地指向存在的经验性之维,与之相涉的情境,则首先被赋予生活和生存的内容。
从现实形态看,广义的认识过程不仅涉及认知,而且关乎评价,儒学与实用主义在这里既表现出相近趋向,又蕴含不同进路。在儒学尔后的衍化中,以上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从程颐的以下看法中,不难注意到这一点:学者固当勉强。
(24)C.S.Peirce,Selected Writings:Values in A Universe of Chance,p.121. (25)詹姆士:《实用主义》,第202页。在实用主义那里,同样可以看到对行的注重。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